大家好,我是喵叔。
周五下午回家,看到一个重磅消息,银保监会正式下发《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》。
下发日开始施行,过渡期到年底,年底不合规的产品将不得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,可以预见的是,年底会迎来一波新的集中“下架”,此次新规对于营销人员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,那么对于广大想要买保险的消费者来说,又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呢,今天喵叔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,如有不妥之处,欢迎指出探讨。
“新规”出台背景
最近这几年,8090后乃至00后,逐渐成为保险的消费主力群体,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互联网渠道来了解并购买保险。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,目前通过线上各内容营销平台获取信息的人群占比近6成,而互联网人身险业务发展也持续上升,2020年超过了2000亿大关并跑赢市场。
蓬勃发展的另一方面,则是互联网保险的销售乱象,屡见不鲜的“0元保险”、“买保险送礼包”、“买保险返利”最为突出。监管也有先后多次出台新规。
去年发布的“监管办法”强化了持牌经营,严禁非保险机构打擦边球,而本次发布的“互联网人身险新规”则是对于之前监管办法的补充,明确了互联网渠道能销售的产品以及经营区域。
经营互联网保险要求
“新规”涉及到的互联网保险业务,保险公司只要满足对应的条件,就可以在全国范围不设分支机构,开展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。
保险公司开展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:
整体看来,这个基本门槛还是比较低的,偿付能力如果低于这个标准,这个公司实际上也会被列入非现场检查重点对象的。
符合这些条件的公司,日后可以全国范围不设分支机构销售对应产品,对消费者来说也是利好。
而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范围,新规也做了规范,仅限于意外险、健康险(除护理险)、定期寿险、10年以上的普通型寿险(除定期寿险)以及10年以上的普通型年金险。而之前说的比较多的分红险、万能险、投连险等业务可能就没法直接通过互联网投保了,现有产品自然会限时下架,对消费者来说不是好事。
产品虽然就上面五类,但也有细分,保险公司满足上面基本门槛的,只能销售意外险、健康险(除护理险)、定期寿险,想要销售寿险和年金,还需要满足更严苛的标准:
满足以上标准的公司有多少呢,据“慧保天下”数据,一共20家:
上面这些公司,都还算是成立时间较久,整体实力较强的公司。
对消费者的影响
现在在互联网卖的风生水起的产品,大多数由中小规模公司推出,一些高性价比产品虽说也来自规模较大的公司比如信泰、富德生命,但因为某些方面不达标,可能没法销售带有储蓄性质的互联网人身险产品,达标的中小规模公司,估计能卖的就只剩下意外险、定期寿险、短期医疗险了,对于这类公司,影响可能是巨大的。
对于消费者来说,2022年开始,只有备案为“互联网专属”的产品才可以在线上销售,那么现有互联网销售的所有产品,都将在2021年12月31日之前下架。
因为现在线上在售的产品均没有备案为“互联网专属”。
那么现有的产品,你可能觉得性价比高,利益高,也只剩下最后2个月时间进行选择,12月31日以后,全部下架。必然的一点是,这两个月,整个市场将迎来一大波“停售潮”,不少人会直接告诉你,这个产品再不买,就再也买不到了。
实际上,所有的产品仅仅是“下架”,不一定代表“停售”,这些产品依然是可以在有销售资质的线下进行销售,对于消费者来说,想要直接买上,可能更需要一些技巧。
可以预见的一点是,未来可能互联网保险市场,是“大公司”的天下,5类产品均可在网上销售,而其他中小规模的公司,可能将不得不转型,将业务重心转移到线下区域性发展上,进行差异化竞争。
那么到时候,可能我们会喜闻乐见,线下产品性价比超过线上产品。
实在是太讽刺了。
写在最后
互联网新规的出台,包括说之前说过的“双录”(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)的实施,对于行业来说,短期一定会有阵痛,对于想要买保险的消费者来说也会更加复杂。
但其实,喵叔觉得,任何一次行业变革,对从业者来说,都是机遇,同时,中长期来看,对行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,毕竟保险业在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存在了各种各样的问题,经过监管部门政策的各种调整和改变,可以让整个行业逐步回归其金融本质,让从业者更加职业化,回归其原始定位。
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;行而不辍,未来可期。
没有完美的产品,只有相对完善的搭配,如果你在保险选购过程中遇到困惑,欢迎添加我的私人微信(waitmi)咨询。
关注喵叔,让你的保险更保险!坚持原创不易,如果认可这篇文章,烦请阅读后多多分享以示鼓励,谢谢!